在武汉汉口核心商圈,有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,却被誉为 "武汉的夜宵之乡",它就是万松园美食街。
这条街不仅是武汉的网红美食地标,更是全国餐饮行业的风向标之一,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饮同行前来考察取经。
在这里,诞生了从街边小摊到上市公司的传奇品牌周黑鸭;在这里,夏氏砂锅创造了日营收 20 万 + 的惊人业绩;在这里,每年都有新面孔加入,上演着 "江山代有才人出"的商业故事。
万松园用三十年时间,从自发形成的小吃聚集地,蜕变为年总产值超 3 亿元的 "造富工厂"。
展开剩余91%是什么让这条街道如此与众不同?本文将深入剖析万松园作为 "神店集中营" 的成功密码。
01■
万松园
武汉神店集中营
武汉万松园,这座闻名全国的美食胜地,并非天生就是餐饮繁荣之所。
它从百年前的私家园林起步,历经洪水摧毁、市井沉淀,最终发展成为孕育出数位亿万富豪、数十位千万创业者的“餐饮造富工厂”,其发展轨迹堪称中国市井美食商业生态的典范样本。
万松园的历史可追溯至1918年,武汉房地产巨头刘歆生与谦祥益疋头店老板等富商联合投资,由永茂隆营造厂承建,在今万松园路中段打造集餐饮、娱乐、园林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,取名为“万松园”,寓意“一本万利,松柏常青,人间乐园”。
1920年,万松园竣工,成为汉口首个大型综合商业体。1931年,特大洪水将其摧毁,这片土地沦为洼地,“万松园”作为地名得以留存。
此后数十年,该区域发展缓慢。1968年,万松园路曾更名为“红松路”,1972年恢复原名。这一时期,区域以机关、学校及宿舍为主,商业氛围不浓。
1996年,武汉广场在解放大道落成,成为万松园商业崛起的关键转折点。同期,江汉区政府规划将万松园路打造成“国际品牌第一条街”,吸引优质品牌入驻。
改造后,“国际品牌商业街”招牌十分醒目,老成都风味庄、诗华酒店等餐饮品牌相继入驻,带动了汉口最早的美食潮流。
2001年,夏家胜将“夏氏砂锅”从航空路迁至万松园雪松路。当时这里仅有几家早点铺,他是这条街首个开中餐厅的创业者。
凭借对武汉人饮食偏好的精准把握,以保温性好、味型浓郁的砂锅菜为主打,开业时仅有6张餐桌却天天爆满。
如今,门店已扩容至400个台位,等位长龙从傍晚持续至子夜,日营业额最高达40万元,节假日一座难求。
2005年,巴厘龙虾、靓靓蒸虾相继入驻雪松路,创始人周芬,周全兄妹以差异化策略开拓市场。
巴厘龙虾主打20多种创新口味,走“龙虾 + 凉菜”路线,吸引年轻客群;靓靓蒸虾聚焦清蒸工艺,以鲜活品质打动年长消费者。
两家店分处雪松路两端,相互补充带动整体热度,掀起武汉“龙虾热”,影响辐射全行业。同年,武汉大型酒店烹饪大师加入,提升了区域餐饮专业度。
2006年,温州君豪海鲜酒楼开业,老板谢元亮凭借对海鲜食材的严格把控脱颖而出;同期,海陆空海鲜等3家海鲜酒楼集中开业,万松园一度出现“客户自己进厨房抢菜”的火爆场景,海鲜成为继龙虾后的又一特色标签。
2010年前后,老街烧烤登场,由5位跨界创业者(包含下岗职工、设计师等)合伙创办,开业时仅有30个台位却座无虚席,凭借接地气的口味与场景体验快速扩张,如今已在武汉三镇开设7家连锁店。
至此,不足千米的雪松路聚集了120家餐饮店,形成以龙虾、砂锅、海鲜、烧烤为核心的美食矩阵,月营业额近千万元。
2010年后,该区域陆续诞生12位千万级老板,巴厘龙虾、靓靓蒸虾等品牌创始人位列其中,半数以上商户老板身价达百万,部分如今已身价过亿。
万松园的造富能力源于其独特的商业生态。
以头部品牌为例,巴厘龙虾按6家门店、单店年营业额5000万元计算,年总营收达3亿元,纯利润约1.2亿元;靓靓蒸虾年营业额约2亿元,均有稳定的盈利模式。
更关键的是,这里的品牌并不局限于区域发展。
周黑鸭虽起步于电业村菜场,但在万松园美食氛围的带动下,2004年开启品牌化进程,随后将门店布局至周边商圈。
借助区域人流红利与自身标准化改造(气调锁鲜技术、直营模式),从万松园走向全国,2016年在香港上市,成为“卤味第一股”,其发展路径正是万松园品牌“从区域到全国”的典型代表。
目前,万松园除了资深老店,新式美食不断涌现。蟹脚面、烤榴莲、金丝牛肉饼……这些曾在武汉风靡一时的老网红,最先席卷的就是万松园。
其中,「易下饭 bistro」的主理人,一位是“一家店带火一个商圈”的kcook主理人,另一位是牛牛烧烤老板,江湖人称光头哥。
「鸟吉」是万松园极为少见的日料店,开在雪松路正街上,与爱那不勒斯披萨相邻。
除了各类网红美食品类外,万松园也汇聚了不少主打社交的新型网红品牌,如野果 yeego 云创贵州菜、万松小院、三山出火锅等。
其中,万松小院・鲜辣小炒以中式小院风格和亲民的定价,成为万松园美食商圈的现象级新店,吸引众多顾客驻足拍照,是朋友社交喝小酒的理想场地。
此外,新品牌持续涌现。如食土餐厅位于万松园美食街入口处,菜系以恩施小土豆、折耳根、木姜子、土家炕腊肉、榨广椒等原生态食材为主,为消费者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体验。
还有位于雪松路71号的一家店,被称为“全能王”,因其炒菜、烧烤样样出色,其炭烤牛油、成都老法鲫鱼、番茄牛腩等菜品深受食客喜爱,成为万松园的“宝藏店铺”。
02■
从荒芜到繁华,
万松园崛起的成功密码是什么?
从 1931 年洪水后的荒芜洼地,到如今日均 20 万客流的美食地标,万松园的成功从不是单一因素的偶然,而是 “区位红利托底、文化基因赋能、制度创新护航、危机意识驱动” 的必然。
它证明:真正的餐饮繁荣,既要 “留住老味道”,也要 “长出新花样”,更要在商业利益与社区和谐、传统坚守与创新突破之间,找到动态平衡的智慧。
1、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浓郁的商业氛围,造就了天然“消费池”。
万松园地处武汉市江汉区中南部,北接武汉 CBD,南邻武商摩尔城,东起新华路,西至汉西路,辖区面积 7.5 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超 10 万。
这片区域位于解放大道、建设大道、青年路与新华路围成的“井”字核心,地铁 2 号线、7 号线在此交汇,公交线路密集,形成“15 分钟餐饮消费圈”。
周边聚集了长江证券、国通信托等 200 余家金融机构,吸引 3.97 万大专以上人才(每 5 人中 1 名本科生),构成高净值消费客群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武商集团从这里起航,如今已发展为华中高端商业标杆,与雪松路美食街形成“高端购物 + 市井美食”的业态互补,日均客流量超 20 万人次。
2、根植于码头文化的包容基因,催生了多元业态的共生共荣。
作为长江、汉江航运枢纽的汉口自古商贾云集,南来北往的商旅带来了多元的饮食习俗,形成了“五方杂处、味无定式”的包容传统。
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,使万松园天然具备兼容并蓄各地风味的独特优势,堪称“美食联合国”。
既有街坊老味道,如 18 元一碗的腰花面,每天卖出 2000 碗,堪称武汉过早界的“性价比之王”,老板凭借一手去腥绝活,把腰花做得鲜嫩滑爽,连蔡澜都慕名打卡;
也有网红新势力,如三出山火锅将山系美学搬进商场,原木风装修搭配古法菌汤锅底,成了年轻人朋友圈的“出片神器”,野果 yeego 则把云贵酸汤玩出花样,酸到上头的贵州酸汤鱼,让武汉年轻人纷纷爱上这口鲜爽;
更有民族风情秀,食土・土家风物菜直接把吊脚楼搬进城,摔碗酒仪式搭配恩施小土豆宴,让人一秒穿越到鄂西秘境,开业不到一个月,抖音话题播放量便破千万。
3、当地自发组织的商会,是推动万松园美食街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。
万松园路两侧原本居民区密集,2000 年后商户沿街开店逐渐形成美食街,但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投诉增多、商户占道经营等问题,单纯执法效果有限,还导致万松街综合巡逻员工作量激增。
在此背景下,街道综合巡逻队希望团结商户自治,夏家胜率先响应,主动牺牲个人时间参与协调。
当年 6 月,万松街办事处召集商户召开大会,雪松路餐饮商会正式成立,首批吸纳28 家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,夏家胜担任会长,这个由 200 多家商户组成的联盟堪称这条街的“隐形操盘手”。
商会并非简单的行业协会,它既组织美食节聚拢人气,又制定《商户经营公约》规范价格;既帮助老店申请“非遗”认证,又为新店提供选址评估。
最关键的是建立了“动态淘汰机制”——每年根据大众点评等平台的口碑数据,对连续差评的商户进行约谈,倒逼经营者创新。
其关键作用体现在三方面:
一是搭建政企桥梁,每两个月协助召集会员会议,收集商户诉求(如解决垃圾清运问题,推动餐厨垃圾袋装化及每日 4 次定时收集),落实商业环境优化措施;
二是参与商居共治,定期组织商户与居民座谈,共商治理方案,推动长效机制落地;
三是带动商户自治,推动雪松路 500 多家商户组成“烟火守卫队”,通过设备升级降低噪音和油烟污染,维护社区秩序与环境。
一是搭建政企桥梁,每两个月协助召集会员会议,收集商户诉求(如解决垃圾清运问题,推动餐厨垃圾袋装化及每日 4 次定时收集),落实商业环境优化措施;
二是参与商居共治,定期组织商户与居民座谈,共商治理方案,推动长效机制落地;
三是带动商户自治,推动雪松路 500 多家商户组成“烟火守卫队”,通过设备升级降低噪音和油烟污染,维护社区秩序与环境。
这种组织力催生了独特的生态结构,老字辈如肖记公安牛杂靠“二十年老卤”稳住回头客,新贵如“食来”餐馆用大连海鲜混搭湖北腊味吸引年轻人;
金焱牛肉粉坚守“生烫”工艺三十年,而隔街的“易下饭 bistro”就用树番茄酸汤鱼刷新味觉体验。
商会甚至会协调老店与网红店错峰营业——让做宵夜的沈记烧烤与做早茶的阿宝生煎共享客流高峰,形成 24 小时不打烊的消费闭环。
4、万松园的厉害之处在于把“老底子”玩出了新花样。
餐饮行业的脆弱性,在这里转化成了进化动力。万松园的商户都明白一个道理:“三个月不换菜,可能就被遗忘”。
潘驼背腰花馆靠“汆水断生”技法火了二十年,但老板每月仍去重庆拜师学新味型;开了十五年的温州君豪海鲜,坚持每月全国寻鲜,连胡歌等明星都专程来吃它家的东海带鱼。
新入局者更懂得“差异化生存”。2024 年新开的“鸟吉”日料店,只做烧鸟不搞全品类,却靠京葱鸡肉串的精准火候站稳脚跟;“凤探长烤肉”用 29.9 元代金券撕开市场,却在蘸料里悄悄加了湖北辣椒精。
这种“微创新”背后是残酷的试错成本——据商会统计,每年约有 30%的新店被淘汰,能撑过三年的不足五分之一。
为持续吸引年轻人,万松园街区在文化活动上不断创新。
如和饿了么联合举办“city walk 美食趣味展”,聚焦万松园美食一条街,联合靓靓蒸虾、夏氏砂锅等品牌商户,打造“city walk 汉派美食”趣味消费路线图,通过门店美陈整体包装,构建“饿了么夜市”线下体验空间;
“万松园夜市”活动更让夜晚的街道充满活力,各种小吃摊、手工艺品摊、娱乐摊依次排开,形成热闹非凡的夜市氛围。
小结:
万松园的成功,不是偶然的幸运,而是一群用心做餐饮的人,将 "码头文化" 里的包容、坚韧、重情重义,都熬成了商业智慧。
在这里,传统与创新并存,竞争与合作共生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业生态。
从夏家胜的夏氏砂锅,到万松园商会的集体智慧,再到食土餐厅、黑鸭煲等新兴品牌的创新实践,万松园展示了中国餐饮行业的韧性和活力。
它证明了市井美食能孵化上市公司,夫妻小店可成长为区域连锁;它展示着如何用商会组织破解 "各自为战" 的困局,怎样在标准化与烟火气间找到平衡。
万松园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美食街从来不止于吃,而是一座城市商业精神的活态博物馆。
-END-
作者 | 小贝
出品 | 餐饮O2O
发布于:湖北省兴旺优配-炒股配资门户-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